发布时间:2025-10-15 18:10:14    次浏览
市民万绍益手工制作300余只风筝- 废物变风筝放飞心中梦 人 史淞予摄 史淞予摄【藏海人生】风筝起源于春秋时期,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。当今,放风筝成为娱乐大众的一种休闲方式。虽然风筝并没有多少收藏、市场价值,但市民万绍益却一直对风筝情有独钟,10年间亲手制作了300多只大大小小的风筝,不为别的,只图乐趣。延续儿时梦想已过古稀之年的万绍益,自退休后开始做风筝。他告诉渤海早报记者,“我从小就喜欢看天,喜欢做航模”。然而高中毕业后迫于生活压力,万绍益不得已搁置了自己的爱好。2004年,退休后的万绍益打算重拾航模,却发现市场上卖的材料少之又少,而且价格昂贵。惆怅之余,他意外发现妻子的一个退休同事在做风筝。玩风筝成本低、乐趣大,万绍益十分高兴地开始了自己的玩风筝之路。一晃10年过去了,万绍益总共做了300多只风筝,大的有2米长,小的只有巴掌那么大。废物制成风筝“大多数风筝是由无纺布制成的,无纺布是从环保袋上剪下来的,竹条则是从卖水果那捡来竹筐拆的。”老人边组装风筝,边介绍说,“风筝虽然是废物利用做成的,但都可以飞。”老伴儿补充道,“还有塑料袋做的风筝呢”。万绍益不好意思地笑笑,“天津风大,看见塑料袋在天上飘,就想到用塑料袋做风筝,结果真的可以飞。”有时,他会去家具厂要一些废弃的边角料,然后回家做成风筝线轮的手柄。“小区里卖水果的,常去的家具厂的工作人员都认识他了”,老伴儿在一旁笑着说。乐享健康晚年放风筝属于户外运动,只要不下雨,万绍益几乎每天下午都会去文化中心的银河广场放风筝。时间久了,身体也得到了锻炼。“我就血压有点高,其他的毛病都没有。”目前,万绍益的家里摆满了风筝。无论哪个风筝,他都舍不得送人,他说:“我要把自己做的风筝保存好,将来有机会,把它们全部捐出去,留给后人。”